找到相关内容902篇,用时1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阿毗达磨文献导论

    四缘)  3.loka世间—有情世间、器世间  (1)duhkHasatya1。教义纲要Ⅰ正见之肯定  4.karma-世间成因:善恶业  5.anusaya:世间助缘——隐伏之恶  6....唯理研究方式始於此五类的分类方法。从此以后,诸法被分类成五蕴、十二处、十八界。这些类别从原始佛教即已开始使用。其目的是将诸法(存在事物)如此分类以觉知其无常,非圆满,和无实性,进而趋向涅槃的最终目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11956722.html
  • 论天台宗的判教

    )卷上云:“三界二十五有(依报之)果报(正报之)色心,并是三相有为之法,故名生灭;贪分烦恼二万一千,嗔分,痴分,等分亦各二万一千,总此四分,共有八万四千烦恼。此烦恼心,皆悉流动,扰浊内心,由此方起...通人根利,体察四谛与藏教人比起来有实质性变化和提高。了知四谛如幻,当体即空,因即无生,故云无生四谛。,本以逼迫为义,烦恼与业和合,招集苦果。今既体知惑业缘生无性,全体是空,则没有了烦恼与业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64057073.html
  • 彰所知论

    七支即是。谓之。是顺缘生。逆缘生者。无明灭即行灭。无明灭则了无我智。即是道谛。若无明灭生因行灭。引业灭故识等五支灭。由是灭故。起发后业爱取等灭。由是灭故。生老死等皆悉亦灭。即是灭谛。说四谛已。器...懒惰。即不定故。如沙门者。向预流等。四者名果。向预流者。加行道前情器所摄。皆自性即是。复次彼因业及烦恼。是名集谛。令彼解脱。即是灭谛。复次彼因。即是道谛。修习纯熟。由彼次第证见道时。初观。四...

    八思巴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44357570.html
  • 佛教对中古文人思想观念的影响

    五盛阴。是谓名为。”(《大正藏》第2卷,第631页下)  ⑩姚秦僧肇《肇论·涅 无名论》,《大正藏》第45卷,第158页上。  11鲁迅《中国小说史略》,第34—35页。  12刘宋求那跋陀罗译...社会人生同样是虚幻不实的。就是这个虚幻不实,造成了社会人生的一大“聚”。“”,是佛教对人生最为根本性的概括。佛教指出,造成人生之的根本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:一为人的自然生、存、灭过程的;一为...

    普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64357680.html
  • 辩中边论

    垢寂二三灭 遍知及永断 证得三道谛   论曰。有三。谓无常等四各三相。如前已说。集谛三者。一习气集。谓遍计所执自性执习气。二等起集。谓业烦恼。三未离系集。谓未离障真如。灭谛三者。一自性灭...云何非无有。二无故。此显空相非有非无。此空与彼虚妄分别非异非一。若异应成法性异法。便违正理。如等性。若一则应非净智境。亦非共相。此即显空与妄分别离一异相。所知空性异门云何。颂曰 略说空异门 谓...

    世亲菩萨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64158292.html
  • 佛法与人类文化

    存在的本质。  生、老、病、死的问题只有在佛法里面才能真正地解决,在早期的佛法中释迦牟尼佛主要是用“四圣谛”来教人,就是“”、“集”、“灭”、“道”这四个方法、四个真理(所谓“”就是“真理”)。第一个“”,就是让人体会到生命过程里的,去真正认识它们,面对它们。这并不是说不学佛就会快乐,学了佛就变了;不是的,决不会因为不去面对了解而减少。“集谛”是教我们在认识烦恼之后,应体会到所有烦恼...

    梁乃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25658690.html
  • 感悟方立天先生

    方法。四圣谛中,又包含着圣凡二重因果,即世间因果与出世间因果。世间因果  是以为果,集谛为因;出世间因果是以灭谛为果,道谛为因。八圣道又名八正道,即八  种正确的道路,八条圣者的道法。一、正见,即...、身体作良性的互动。学问做好了,身体、心情自  然会愉悦调畅;反过来,身体心情好了,精力就会更加充沛,可以做出更大的学问。人生  短,抓紧时间做事固然重要,但也要调适好身心……”  对先生所说的两点...

    吴 言 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83259063.html
  • 藏文化特性论探(下)

    烦恼和痛苦是最关怀的,如生、老、病、死,是肉体的、生理上所遭受的;爱别离、怨憎恨、求不得、五取蕴是精神的,心里上所遭受的。佛教的前四属于自然性的后四属于社会性的,这便是“”。“集谛”探讨的聚集和生起的根源;“灭谛”是彻底断灭一切及其根源,而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界,即涅槃或净土;“道谛”是通向涅槃的道路。“四圣谛”作为佛教的基本理论,是佛教对现实人生之的关切,即是对众生之爱的体现,凸显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083659067.html
  • 在全球视域下的宗教对话

    表达的是“神圣的空无”(a divine emptiness)。耶稣既有创造主的位格,自必了解自由和人的创造力是可能的“痛苦”(suffering)之泉源。这可以给佛教的添加另一面相。基督教也要...乐、我、净”的信仰,而阐扬“三法印”(诸行无常、诸法无我、涅槃寂静)、“四圣谛”(、集、灭、道)。简单来说,婆罗门教相信,要超出轮回,揭开迷雾,人必须超越小我,体现大我,梵我合一。梵是终极、恒常的...

    刘述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45159436.html
  • 佛陀核心思想——拈花宗旨传入中国后的历史进程和影响(二)

    慈悲种性故,弃背利业众生事故,于生死极怖畏故,唯有安住涅意乐,毕竟不能趣大菩提。”此权教菩萨为成就无上正等菩提,为利益众生发慈心,宁受生死恶趣之。智者《四教义》中述无生四谛,可谓善解:“信无生...的情况下,“百千亿那由他劫于大地狱受诸毒。从地狱出,七十四万世常被毁谤,若干百千劫,乃至不闻佛之名子。”(《诸法无行经》中文殊语)这又是为什么呢?龙树菩萨《大智度论·释初品十喻》(卷六)云:“胜意未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52959475.html